【傳感中國】分秒為計守護回家路
1月26日,央視新聞頻道推出系列觀察報道。
春運期間,每天平均超3000萬人次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穿行祖國各地。鏡頭跟著藏族小伙夏加拉布踏上回家的路,借助安裝在智能制造裝備上數以百萬的傳感器,以全新的視角和技術手段,展示了越來越便捷、安全的出行背后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呵護。
重慶北站春運期間平均每天發送旅客10萬人次。家住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小伙夏加拉布忙完工作,登上了當天最早開往成都的智能復興號列車。
短短77分鐘的車程,他乘坐的列車經過的是世界上地質最不穩定的區域之一,平均每3分鐘鉆過1個隧道。列車高速進入隧道,空氣受驟然擠壓形成強烈的沖擊波,夏加拉布和其他乘客卻沒有太大察覺。列車平穩運行的秘密在于,軌道上存儲了定位信息的盒子與藏在車體頭部的傳感器讓列車提前2秒得知前方進入隧道,協同應對,讓車內氣壓不受外界變化影響。
回家的第二程路,夏加拉布登上了大巴車,駛上雅康高速。這是一條圓了甘孜人民高速公路夢想的云端天路。從四川盆地到青藏高原,135公里的路程卻要經歷2000米的高差,跨越7座特大橋。
橫跨大渡河的興康特大橋建設在高海拔、高地震烈度帶、復雜風場環境下,卻能夠讓設計時速達到每小時80公里,投運4年多,車流不息。夏加拉布乘坐的大巴一上橋,安裝在大橋不同部位的傳感器就開始工作。一瞬間,橋面稱重系統開始稱重,主梁各部位的傳感器收集的橋面振動頻率、幅度數據系統計算出了大橋當下和未來的承載能力,同時,感知環境危險的傳感器監測著地動、風吹等細微變化,在分秒間、方寸內守護著大橋的安全。
不僅僅是這一座橋,在四川省交通運調中心,聯合辦公的交通執法、建設、應急、導航等多個部門24小時堅守,時時關注著全省橋梁、隧道,高速公路、航務海事、軌道交通等超34萬路信號。
春運期間,平均每天都有超3000萬人次像夏加拉布一樣奔波在回家的路上,一趟趟智能列車飛馳,一輛輛大巴車穿行于橋梁、隧道間,數千萬的傳感器編織成一張精密周全的安全網,守護著每一個出行的人,給人們更多的溫暖安全。
【十大科技之首】誰支配了傳感器,誰就能支配了新時代
日本是國際公認的傳感器技術強國,在上世紀就將傳感器列為十大科技之首。
中國、美國、德國等世界將傳感器列為未來重大科技項目,拼命想要在傳感器上實現技術突破,足以說明它的重要性。
《新聞聯播》介紹了傳感器在高鐵、橋梁、道路等國家重大工程中的關鍵作用,而這只是傳感器作用的冰山一角,從先進制造、智慧城市、智能醫療,到現今元宇宙、物聯網、人工智能時代,傳感器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石。
我國傳感器技術目前處于什么水平?
一個業內人士公認的數據是:中國中高端傳感器進口占比達80%,傳感器芯片進口更是達90%。
傳感器雖然重要,但目前我國國產替代率仍較低,許多傳感器領域與國外先進水平差距巨大,是典型的“卡脖子”技術之一。
【昆山雙橋】始終致力于特種壓力傳感器的技術引領與創新
昆山雙橋從成立之初,便以技術立命,報國立心,堅持從MEMS力敏芯片的設計、制造做起,高度重視自主知識產權和技術創新,確立了以高、新、特、難MEMS壓力傳感器作為企業的發展方向。
創始人王文襄先生,是原寶雞傳感器研究所的所長,1972年為“兩彈一星”開始研制傳感器,是中國第一支MEMS壓阻壓力傳感器三個設計人之一,國家“八五”、“九五”攻關專家組成員,參與和承擔了國家863高新技術研究發展重大專項,多次榮獲國家級、省部級科技獎項,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。
公司發展至今,擁有授權發明專利30余項,牽頭并參與制定了近20項傳感器相關的國家、行業等標準,兩次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,擁有省部級科技成果10余項。雙橋人可以自豪地說,我們的主要產品國內技術領先,總體上已達到國外同類產品先進水平,部分關鍵技術指標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,打破了歐美國家的技術壟斷!
昆山雙橋傳感器測控技術有限公司
Copyright ? 2022 昆山雙橋傳感器測控技術有限公司 地址:江蘇省昆山市周莊鎮高科技產業園秀園路